ID: 16895701

28《国殇》课件(共44张PPT)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15356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国殇,课件,44张,PPT,高教,中职
  • cover
(课件网) 国 殇 屈 原 解题:国殇 殇(shāng)之义二:一男女未冠(20岁)笄(jī)(15岁)而死,谓之殇;二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 解题:国殇 《国殇》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在《九歌》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在这失败的悲剧中,写出楚国将士们视死如归、不可亵渎的崇高品格。 诗人的礼赞,既呈现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着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这首诗篇幅不长,却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显示出悲壮的美感的杰作。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项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奉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选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等。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作者介绍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自2008年,“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写作背景 《国殇》不仅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干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域失地,牺牲惨重。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但是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因为屈原自己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得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朗读诗歌 操吴戈被(pī)兮被犀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 旌(jīng)蔽日兮敌若云,矢( shǐ )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 hánɡ),左骖(cān)兮殪(yì)兮右刃伤。 霾( mái)两轮兮絷( zhí)四马,援( yuán )玉枹( fú )兮击鸣鼓。 天时坠( duì )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 xié )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chénɡ)。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初步感知 操吴戈被兮被犀甲 戈:古代兵器。当时以吴国造的戈最为锋利。 戈是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