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课 走向社会主义 一、教学目标: 知晓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完成过程、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一五计划的内容、理解三大改造的重大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提高分析利用史料的能力、增强对于中国政治生活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完成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一五计划的内容 难点:三大改造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武汉长江大桥的纪录片视频,激发对一五计划的好奇心,引出新课———走向社会主义。 新课讲授: (一)、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重要决议(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反映人民利益 【思考】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意义? 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选举国家领导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意义: ①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由于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故简称做“两会”。 两会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 概念解析: 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 方法: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方式: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也是采取合作社的方法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结果: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改造方式、结果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背景: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建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私营工商业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息方面 ③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单个企业公私合营: 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利润分配实行 “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国有企业。 评价: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问题探究】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局限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