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92230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2次 大小:154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 cover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以“鲁迅”为笔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品主题】作品主要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派、守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该作品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充满着他对往事的回忆与对时弊的理性批判。 【作品意义】《朝花夕拾》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对亲人和师友的缅怀、眷念,但同时又超越于此而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这是一般的回忆散文所不可企及的。由于作者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怀,这就使作品显示了抒写个人遭遇与关注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行迹。《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内容梳理】 篇目 主要内容 《阿长与〈山 海经〉》 通过记述“我”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着重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刻画了一位虽然迷信、唠叨、“满肚子麻烦的礼节”,但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形象 《五猖会》 文章再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 文章先写了“我”在百草园里的生活,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情形,乐趣无穷;又写了“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回忆了行礼拜师、询问“怪哉”、大声读书等事,乏味中也充满乐趣 《父亲的病》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我”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药方等种种表现 《琐记》 文章先描写了隔壁家自私自利的衍太太,之后回忆了自己到南京求学的经历 《藤野先生》 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记叙了在仙台学医时解剖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并记述了自己受日本学生的歧视、侮辱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范爱农》 追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对黑暗社会不满,追求革命,在革命后又受打击、被迫害的遭遇 《二十四孝图》 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从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着重分析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以幽默的笔调嘲讽了封建教育的无效 《无常》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用阴间讽刺人间 《狗·猫·鼠》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拓展训练 1.《二十四孝图》选自《朝花夕拾》,作者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本质。 2.(2022重庆中考A卷)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鲁迅写人常用白描,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书中两处白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