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922993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2)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42次 大小:204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首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卷网-1980年版)。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李白二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四处游历,从长江下游到中原和华北地区都有他的足迹。这一次漫游,使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这个时期他的艺术创作力旺盛,并且日臻成熟。这首诗是李白初次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主题思想 这首诗涉及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特色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外,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巩固提升 1.《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历来为后人称道,其精妙之处主要表现为哪三点? ①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②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③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第一问示例: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 4.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到达渝州。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把其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江南逢李龟年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与李龟年的情谊。“寻常”“几度”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今日与友人重逢的季节,暗喻唐朝由盛而衰的局面。“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写作背景 《江南逢李龟年》选自《杜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