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924423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6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69882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9课,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课件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或原因)、措施及意义。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目 录 一 淝水之战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四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前秦为何能够强大统一黄河流域?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苻坚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 60余万、骑兵 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经过: 3.结果:晋军打败前秦军队,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以少胜多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 前秦 ①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 ②前秦军队指挥不当 ③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东晋 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4.影响:淝水之战之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我们学过的有哪几次同淝水之战相似(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政权的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材料一:“北境白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肮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南朝谢灵运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译:北方长期以来受到少数民族的战乱之苦,赋税征收不上来,农民破产严重。 译: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问题思考: 这两则材料中反映出当时的北魏面临什么样的状况? ①鲜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②社会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汉姓元。他即位时才5岁, 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2.改革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用文治移风易俗;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 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3.改革内容: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王肃《悲平城诗》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北齐) 魏收《魏书》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①平城位置偏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 ②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③有利于控制中原,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南北统一。 (1)说汉语。(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2)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4)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