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975736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三节 哲学、宗教及史学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人教版中国历史全一册

日期:2025-11-25 科目:历史 类型: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173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学年,中国历史,人教,学期,高一
  • cover
第三节 哲学、宗教及史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 掌握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史学著作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 b. 了解秦汉时期哲学宗教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 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思考能力,通过阅读哲学著作和史书,了解秦汉时期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b.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对不同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比较,理解其差异和共通之处; c.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哲学宗教及史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b.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思想和信仰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佛教和道教的传入、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思想内涵和背景,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年级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高年级,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他们对秦汉时期的哲学宗教及史学了解较少,对儒家思想以及佛教和道教的传入缺乏深入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片面理解哲学宗教的实用性或迷信性,缺乏对传统思想和信仰的全面认识。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秦汉时期的哲学宗教及史学,并进行思想分析和比较。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PPT等; 2. 知识准备:了解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史学著作; 3. 学具准备:黑板、粉笔、教案、学案; 4.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秦汉时期的哲学宗教及史学。 五、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哲学宗教及史学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哲学宗教及史学对古代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步骤二:知识讲解与探究(15分钟) 1. 通过多媒体展示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史学著作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 2.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以及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等重要著作。 步骤三:文献阅读与解析(20分钟) 1. 向学生介绍秦汉时期的哲学宗教及史学的相关文献,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王充的《论衡》、佛教经典和道教经典等。 2. 学生分组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背景,并进行思想比较和讨论。 3.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针对所给的文献,讨论其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和思想观点,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 1. 教师给出秦汉时期的典型哲学宗教及史学成就案例,如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和道教的传入等。 2. 学生就这些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其重要性、价值和影响,包括对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3.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进行集体讨论和辩论。 步骤五:知识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秦汉时期哲学宗教及史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2. 拓展学生思维:提问学生,你认为现代社会将如何看待和评价秦汉时期的哲学宗教及史学成就? 步骤六: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布置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秦汉时期哲学宗教及史学的理解和价值评价。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哲学宗教及史学有了初步认识,了解了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以及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等重要著作。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评价哲学宗教及史学成就,以及对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整体把握,以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