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988601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2-2《起点和终点》(表格式教案)

日期:2024-06-0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4745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科,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格式
  • cover
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 《植物》单元 2.起点和终点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比较和测量》 课题 2.起点和终点 课时 1 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年级 ①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 、 上下、 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12.3 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1~2年级 ④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认识到起点和终点的确定是测量距离的基本要素 科学思维 知道精准的测量可以比较青蛙跳远的距离,通过两两比较、组间比较的方法,分析青蛙跳远的远近。 探究实践 通过标记起点和终点,掌握在纸带上画出跳远距离的方法,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态度责任 感受工具的作用,知道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运用。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工具可以帮忙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青蛙跳得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纸蛙或塑料蛙。 学生:每组两只纸蛙或塑料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学习比较与测量的方法。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真实情境导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视频 1.请教室中两位比赛立定跳远,看看谁跳得远? 2.课件播放视频,这三位同学立定跳远谁跳得远?(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 3.交流讨论,初步确立需要起点一致。 【设计意图】先前测一下,学生对于比赛会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即是否需要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从而了解学生生活经验感受的丰富程度和规则意识的建立情况。 二、分析问题,解决起点(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蛙 1.玩青蛙5分钟,要求能让青蛙跳起来,还要想办法让青蛙跳得远。 2.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 3.交流怎么玩,并如何跳得远。 4.组内青蛙跳远比赛。 (1)讲述:小组内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2)学生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及时拍照,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得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5.组内评价谁的青蛙跳得远,并说说依据。 (1)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2)学生交流汇报。 6.活动小结: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两只青蛙在同一条起点线,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我看到有小朋友为了得第一名,跳好后趁别人不注意,把青蛙移了一下,你们觉得对吗?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比赛前先让学生玩,就是为了解决技能问题,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强。练习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为跳得远做准备。因为没有起点,学生会争执。所以当矛盾出现后,就为规则建立打开了门。同时每个小组准备2只青蛙,也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 三、深入比赛,解决终点(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用塑料棒摆出起点和终点,纸带表示青蛙跳的距离。 (1)提问:全班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重新跳一次,确定小组中的冠军。(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 (2)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