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 设计依据 本册教材是人民教育-出卷网-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道德与法治》,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领域而设计,体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小学高年级段法治教育的内容。聚焦法律,以宪法精神为主线,突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使道德规范存在于学生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学生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 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本课设计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社区生活”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二、教材分析 “公共生活靠大家”是人教版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由《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和《我参与 我奉献》三课组成。本单元着重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引导学生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认识到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分两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通过提供的观察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情境素材,让学生初步探究秩序或规则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进步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 三、学情分析 升入五年级的学生,生活领域在不断扩展,越来越多地关注、关心公共生活,但缺乏从理性层面思考有序的公共生活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对建设有序生活有一些零散的经验,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他们往往对如何共建有序生活缺乏全面认识;另外他们在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观察角度单一、认识问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让他们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并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来维护,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2.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七、教学准备 课件、翻页笔、1个瓶颈较小的瓶子、5个带长线的小球 八、教学过程(简要描述、 环节清晰)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课件播放十字路口的交通小视频 同学们,大家在这个小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①红灯亮了,所有车辆和行人都停止通行; ②绿灯亮了,所有车辆和行人都开始通行; ③黄灯亮了,都等着,不再继续通行了; 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⑤根据信号灯,该停的停,该行的行。 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好!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 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十字路口的交通小视频,同学们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公共生活是需要秩序的。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设计“公共生活秩序单” 当我们过马路时应该怎么做呢? 预设:①有红绿灯的路口,按照信号灯沿着人行道通行; ②没有红绿灯,一定要左右看,确保没有车辆的情况下通行。 2.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该怎么做呢? 预设:①上车时一定要排队; ②在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者让座; ③没有座位时,抓紧把手站好。 3.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预设:①影剧院,观影时保持安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