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999693

11短文二篇(整合阅读)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18231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短文,二篇,整合,阅读,课件,30张
  • cover
(课件网) 短文二篇 了解两种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读美文美言 赏美文美景 悟美文美情 把握字音,读通课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字音,读通课文。 把握句式,分析语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以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间有五、七言,整饬华美,韵律和谐,又有参差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虽以散句为主,但间有整句,且语调徐缓自如。 把握字音,读通课文。 把握句式,分析语言。 把握字义,读懂课文。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 晓: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实:确实。 欲界:指人间。 自:自从。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解:解开。  欲:想要。 欣然:欣,愉快,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考虑,想到。 无:没有。 为乐:行乐。为,做。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寝:睡,卧。 相与:一起、共同。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也: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把握字音,读通课文。 把握句式,分析语言。 把握字义,读懂课文。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