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27892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88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 cover
观沧海/曹操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观沧海。 2、在反复诵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的美感。 3、把握意境,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三、教学分析 本班学生来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不少同学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不能随时监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 我是想通过一个课时的安排,主要以朗诵背诵默写为主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1.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曹操的世界,去感受他心胸的博大。打开书本14页,今天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 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朗读 师:四言古诗朗读的节凑一般是“二二”节拍,读之前要注意几个生字的读音:碣()澹澹()竦峙()。之后集体朗读,教师指导;接着个别同学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评;再接着教师范读;最后听录音。读出宏伟激昂的语调。 4.分小组讨论诗歌的译文,再不懂的可以标记出来,待会在一起来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出PPT译文对照。 5.你从诗歌的朗读中,诗文的翻译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起来说说。同学们很容易提到实写虚写,接着就重点讲到写景技巧:方法:定点观察;顺序:远近、高低、虚实、时间、行踪等;目的:渲染气氛、抒发作者的感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依照这样的技巧确定《观沧海》的写景技巧。 6.请同学们运用刚刚学的写景技巧回答问题: 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实写,哪些诗句是作者想象的? 明确:全诗围绕“观”字来写,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就是一二句,写观海的地点。第二层就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是实写。第三层从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是虚写。 7.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表达了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9.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身边的具有雄心壮志的大人物,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然后抢答。 古代诗歌很多都是吟诵的,要唱出来的,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首诗歌的基调把它编成一首曲子并且唱出来呢?也是自由讨论,有兴趣的可以回答,最后播放一首庞海的《观沧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