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28491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日期:2024-06-26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9449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2024,必修,统编,政治,高中,学年
  • cover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以下校训直接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是( ) A.中国石油大学:厚积薄发开物成务 B.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C.广州大学: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D.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2.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不仅是赛龙舟,从包粽子到佩香囊,从插艾草到挂菖蒲,端午节有形式多样的传统习俗(如下所示);龙舟节、天中节、端阳节、浴兰节、诗人节……端午节还有众多的别名。从材料可以看出( ) ①经过岁月的沉淀,端午节被赋予了多重意义 ②端午文化塑造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③端午文化源远流长,因交流交融而丰富多彩 ④端午习俗赋予生活仪式感,端午文化根植人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河南省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商朝,烹调始祖伊尹就创立了“五味调和”等烹饪理论;北宋初,豫菜逐渐形成了色、香、味、形、器五性俱佳的完整体系;今天,豫菜以“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特色,不但在国内发扬光大,而且走出国门,带给世界人民味蕾上的享受。这表明豫菜( ) ①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交流借鉴、以我为主 ③亘古不变、保留特色 ④创新发展、特色鲜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的场景,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 ) A.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C.文化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D.社会实践本身是文化传播的形式 5.“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仁中取利”等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些规范折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A.核心思想理念 B.中华传统美德 C.高度文化自信 D.不断繁荣发展 6.从严肃的紫禁城到萌萌哒的故宫淘宝,“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朝珠耳机”、“顶戴花翎官帽”遮阳伞、迷你故宫小猫摆件……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传统文化能够满足人们所有的精神文化需求 7.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表明( ) ①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形成向善向上的社会风尚 ②文化能够支撑、制约人们的行为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④中华文化折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能够激发民族的自信心 ②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 ④能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习俗中无不留有佛教的印记。这说明中华文化可以( ) A.照搬外来文化的表现形式 B.融入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C.继承外来文化的全部内容 D.成为外来文化的发展根基 10.“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公元前 300多年慎到的这一观点实属难能可贵,尽管彼“法”与今日之法律制度是有差异的,但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历史参照和法治传承。材料表明( ) ①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鲜活的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