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水浒传》 整本书阅读 文本解读 壹 学习目标 贰 问题设计 叁 任务设计 肆 目录 文本解读 第一章 (一)《水浒传》成书过程及作者简介 “水浒”故事自南宋以来流行,却并非完全虚构。《宋史》《东都事略》等史书中都有述及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经修改润色,编成话本,形成一些文字记载。《宣和遗事》中的水浒故事便是抄录此类旧籍而成。到元代,杂剧家将这些好汉故事写成水浒戏,水浒英雄已扩展为一百零八人,人物性格与今本有差违,“但于宋江之仁义长厚无异词”。 《水浒传》作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取舍,著成现在所见的巨帙。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目前有三说:一作罗贯中,一作施耐庵,一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施、罗皆元末明初人,近人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撰。 (二)作品价值 《水浒传》叙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共聚于梁山泊,举“替天行道”之大旗,除暴安良、快意恩仇的故事。青少年阅读时可主要关注:白描手法的运用、链式结构的组织和“忠义”主题的体现。 白描手法 链式结构组织 情节和主题:梁山好汉除暴安良、快意恩仇的故事,体现“忠义”的主题。 1.白描手法 概念: 白描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举例: 第四回鲁智深落发为僧后,“那打铁的看见鲁智深腮边新剃暴长短须,戗戗地好渗濑人,先有五分怕他”。不着全貌,只单写鲁智深的络腮胡须,却把他写得虎虎有生气、神形俱现。 2.链式结构 概念: 就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故事,每个故事相对独立。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又牵出另一个人物,并由此开始叙述该人物的故事。相对独立的故事由一根主线贯穿,这就形成了链式结构。 例说: 比如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到到第八回“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主要是以“鲁智深”为中心展开故事的,其中每一回都能自成一篇。随着以鲁智深为人物主线的故事结束,第七回开始牵出林冲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等故事,一环扣一环。 这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英雄故事又有一根主线串连,即“由个人的各自斗争而到逐步联合,再到大聚义形成起义的高潮,而后走上招安投降的失败道路”。 3.“忠义”主题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介绍此书时,有“国政废弛,转思草泽”之说,便是道破了《水浒传》的内在主题。 “水浒”故事发展是从各路英豪纷纷被逼上梁山大聚义,到受招安、征方腊,还了“瞻依廊庙”的愿望。“排座次”时将想要忠义两全的宋江排第一位、宋江将“聚义堂”改为“忠义堂”等情节都渗透着一种思想一忠义。 所谓“忠义”,“忠”是“为君王”,“义”是“连兄弟”。聚义梁山,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实则是面对王道危机的拨乱反正,是匡时济世的儒家思想的渗透。作者通过精心构思将“忠”和“义”统一起来,成为全书的主题。 学习目标 第二章 目标1 计划30天读完百回本,前四十回精读,四十一到七十回精读和略读结合,七十一回之后略读。 目标2 通过这种精读略读结合的方式,联系回目,概括、梳理小说情节及人物主要经历。 目标3 结合金圣叹批评本,以解析水浒人物为核心学习任务,分析白描等写法,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 目标4 通过列表格、制人物卡等形式,比较主要人物形象的异同,评价梁山英雄形象的社会意义。 目标5 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辩证认识“忠义”的意义。 问题设计 第三章 小说主要人物的经历体现其怎样的个性特点? 作者怎么写这些人物的? 为何将落草为寇的梁山一百零八将称为“英雄好汉”? 他们的经历有何异同?体现出怎样的个性差异? 核心问题 问题链 作者为何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