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41966

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2课时)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536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课,观潮,教学设计,2课时
  • cover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进行编排,《观潮》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从内容上看,《观潮》不仅描绘了潮水的样子,还写了作者和游人所“观” 所得。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在第2 自然段中,作者为读者描绘静态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每一幅画面都各有特点:钱塘江“横卧” 眼前,江面“笼罩”薄雾,小山“若隐若现”,镇海古塔“屹立”着, 则显示出一种又高又稳的力量感,还有“昂首东望”的人们,所有画面为钱塘江潮的到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背景。 课文 3———4 自然段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重点描述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了江潮的声音;“一条白线” “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了江潮的样子;“浪潮如千万匹战马飞奔,声音如山崩地裂”———浪潮的样子和声音的描述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这几个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着力点。 从课后思考题看,第一题是从朗读、背诵积累方面提出的要求, 培养熟读成诵的良好习惯。第二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 ( 1 ) 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从全文写作顺序、重点段落写作顺序和想象画面这三个层面提示学生学习。第三题是刘禹锡的诗作《浪淘沙》欣赏,教学时可以结合《浪淘沙》和课后“资料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基于以上,在教学设计时,指导学生紧紧围绕课文中心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通过聚焦“观”字,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在朗读中,在想象中,突破语文要素的学习,培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 一。 已知:四年级的学生对“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不陌生,教材中关于“想象”的训练从三年级开始就渗透,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篇章页就提到“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三年级的课后思考习题中也逐步渗透想象的训练。 未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要求相较上册“试着想象”更全面、更深入,学生能否通过课文的学习,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之奇、壮。需要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想象的方法,突破这一重难点。 【教学目标】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重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课时】2课时 【学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大脑运动操 出示脑力操,激发学习兴趣:按一定的顺序找出文中隐藏的人脸。 出示思考锦囊。 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脑力操中找隐藏的人脸,让学生感受观察的有趣,了解观察顺序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课文观潮中描写顺序的学习。) 板块二 目标导学 出示学习目标: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重难点, 明确学习任务。) 板块三 知识点讲解 (讲解要点:全文描写江潮的顺序,以及“潮来时”的描写顺序) 一、通过声音,创设情境。 二、交流资料,学习中心句。1.创设情境。 交流资料,学习中心句。 阅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