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47297

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22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508876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18课,挽救,民族,危亡,斗争
  • cover
(课件网)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壹 庙堂之高:行“变法” 1.背景·政治 戊戌维新变法 《时局图》 ①政治形势: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1.背景·经济 戊戌维新变法 ①政治形势: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开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895-19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平均每年增加数量 总额 企业数量(个) 24.6 468 资金数量(万) 516.9 9822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图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1.背景·思想 戊戌维新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原因:主观上借助孔子减少阻力;客观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思想内容: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 ③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托古改制”奠定变法维新理论基础。 2.过程·公车上书 戊戌维新变法 事件 奏折名称 时间 结果 中法战争 《上清帝第一书》 (1888年)光绪帝十四年十月初八日 未达 《马关条约》 《上清帝第二书》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四月 未达 《上清帝第三书》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 送达 《上清帝第四书》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八 未达 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抢占旅顺、大连 《上清帝第五书》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 未达 《上清帝第六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八 送达 《上清帝第七书》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 送达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公车上书 ①公车上书: 概况:1895年,康有为组织的各省举人集众联名上书,未抵御前。 影响: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过程·组织 戊戌维新变法 ①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②组织:公车上书失败后,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建设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影响: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的作用。 2.过程·“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变法 ③“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此后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问题1:变法措施有什么作用?结合内容,你认为变法能否成功? 除旧 布新 作用 局限 政治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经济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提倡实业,建设铁路 文化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 军事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训练新式陆军海军 光绪帝 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推动新思想传播 提高军队实力 ④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再次临朝听政。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改革措施大多被废止。 2.过程·戊戌政变 戊戌维新变法 慈禧照片 ④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再次临朝听政。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改革措施大多被废止。 材料三: 前期:皇上自四月以来所有举办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