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048317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5-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107238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高中,纲要,中外,必修,编版
  • cover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结合课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和教材内容来看,课标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唐朝社会高度繁荣的表现及原因。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唐朝前期民族交融如何渗透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唐朝繁荣与民族交融之间的互动性。应用层面,要求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体会到统一之中暗含分裂因素,盛世之下隐含社会弊端,分裂中又有统一的趋势。 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本课上承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统一大势,系统阐释了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繁荣富强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过程,主要讲述了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并聚焦于唐前期盛世局面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表现,及其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凸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第七课、第八课主要阐述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昌盛,因此本课内容为后两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是后两课学习的重要背景,因此也是本单元内容的重点。本课共分三个子目:“隋朝的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第一子目主要讲述隋何以“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二子目主要讲述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第三子目主要讲述唐朝中后期政局、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及统一趋势。三个子目按时间顺序体现历史发展过程,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立体地展示了该时期盛衰变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体现了“盛世下难掩危机,分裂中又有统一”的内涵。 学情分析 本课结合初高中教材内容等设计了学情调研问卷(见后文),基于此,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学情分析:1.已知: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共五课,分别为“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唐气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整体架构与本课有一定相似性。初中教材主要阐释了隋唐统一、发展、衰亡的一系列具体史实,重点阐述了唐朝盛世的政治局面;盛世的经济、文化表现;唐朝的对外交流。学生已对基本史实有所认识,因此本课教学应注重回顾所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隋唐盛衰的深层逻辑,培育独立搜集史料、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2.想知:根据调研问卷,学生主要想了解唐朝盛在何处,为何而盛。故本课讲授应注重从整体上建构盛世的表现,串联相应的形成原因。对于盛世形成的原因的分析,可以结合部分学者的研究与观点,引导学生抽象思考。3.未知:根据调研问卷,部分学生对唐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措施;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交流的意义;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局未形成整体的认识,对民族交流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有所欠缺。4.能知: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通过教师建构问题链,创设情境,学生能够对隋唐五代的盛衰变化及其原因形成系统的认识;对唐朝前期的社会的高度繁荣、民族交流的活跃形成整体认识;对一定时间内统一与分裂的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形成抽象认识,并能实现知识迁移。在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新成就的基础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及课程讲授,掌握隋唐五代盛衰变化的表现和原因、民族交融的重要作用、区域开发的新成就,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