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61415

第24课 无问西东-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6-0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4066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胜利,格式,教学设计,24课,抗日战争,浴血奋战
  • cover
《第24课 无问西东-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为纲要上第八单元,从历史阶段上来看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阶段,分析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可见该阶段主要为对外解决民族矛盾进而实现民族独立,对内解决阶级矛盾实现人民自由。因此本单元的主题确定为“民族复兴的奠基”,立足于文明救援的视野,以“故宫文物大救援”为明线、“民族独立、人民自由”为暗线,通过明暗交织及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后引导学生完成本单元教学。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单元的第二课,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本课立足于大单元文明救援的视野将课魂确立为“民族独立,大国重立”,以“故宫文物大救援”为明线,“民族独立、大国重立”为暗线,将故宫文物救援与抗战紧密联系,通过明暗交织实现整合后的课时教学。从课题的设计来看,具体设计来看,通过1937战争环境下故宫文物“因战西迁!迁往何处?”透视文物西迁背后“全民族抗战史”与以文物西迁为代表的“战时建设史”,从国内视野感悟全民族抗战中人民的力量、中共的作用,落实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故宫文物抗战中的出国展出到抗战胜利后的东归,透视20C40以来世界战争形势的新变化———从西方绥靖政策到世界同盟抗敌。从世界视野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是东方主战场。最后通过故宫文物大救援与全面抗战的小结,升华本课,引导学生认识故宫文物的顺利东归不止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更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壮举。它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与大国重立。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课在纲要上中加上课后“探究与拓展”共计8页的内容。知识点主要包含“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持抗战的建设;从中国抗战到世界反法西斯抗战;中国东方主战场的胜利”。整体上内容容量大且繁杂,因此笔者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取舍及整合,具体来看:在对比新旧课标+教材单元内容与课时内容+初中教材抗战史的基础上,将本课教学所在单元置于大单元的建构中,将本课内容进行有效的解构与重构。将第一子目的“正面战场的抗战”与第二子目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整合为篇一“共赴国难———全民族的抗战(国内战场) ”,重构为“全民族抗战”与“抗战下的建设”两部分。将第三子目的“东方主战场”与第四子目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整合为篇二“同盟抗敌—东方主战场的胜利(国际战场)”,重构为世界视野下的中国抗战。通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解构到重构,将本课1937-1945的全面抗战置于纵、横之下来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情况分析本课学习的主体为高一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常识、初中历史学习、本单元结构的建构和上一节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学习,学生对于本课全面抗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高一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共情能力,然而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与逻辑能力还有待发展,因此对于如何突破战争本身的学习,去深入体会战争史背后的历史与现实价值,高一学生仍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着力于此,通过故宫文物的西迁与东归的情境创设及战争过程中的历史细节挖掘,引导学生在历史基础知识的建构上,从纵向民族独立视野及横向国际视野去体会战争背后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从纵向及横向认识抗战胜利的意义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地位。能通过教材阅读及历史大事件梳理,了解正面战场和正面战场的抗战(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通过视频、文字等资料,了解中国抗战与战时建设面临的困境及故宫文物西迁的艰难,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能通过史料阅读对抗日战争胜利进行纵向及横向评价,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