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74496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41张PPT)

日期:2024-06-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306467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纲要,PPT,41张,课件,交融,民族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导引 主线:从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到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要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3.五代十国———分裂中再孕统一 重点: 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政权更迭 战争频繁 门阀士族盛行 江南开发 三教并存 分裂割据 民族交融 北民南迁 一、政权更迭 东 汉 三国 (220-280) 西晋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时空定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军阀割据 朝廷内部 统治集团 社会底层 一、政权更迭 (一)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 军阀割据 魏蜀吴 三国鼎立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曹魏 蜀汉 东吴 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 263年,曹魏司马昭灭蜀汉 266年,司马炎建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 司马炎 洛阳 266--316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五胡内迁 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②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影响: 1.消极:使民族矛盾激化,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2.积极: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交流。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八王之乱示意图 26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统治阶级内部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相互攻伐。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永嘉之乱),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 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2、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3、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自此,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的时期 1.政权更迭: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三)东晋和十六国———割据 少数民族政权 政权特点: (1)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2)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3)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1.政权更迭:十六国 (三)东晋和十六国———割据 376年,前秦苻坚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383年,淝水之战中秦王苻坚战败,东晋以少胜多,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三)东晋和十六国———割据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政权更迭: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形成 鼎盛 渐衰 消亡 东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