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74761

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5431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印度”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的第三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1)教学立意 通过研读课程标准,从大单元视角可知本单元重点是了解早期人类的各种代表文明,通过了解具体的文明成果,让学生从具体中感受抽象的文明。围绕“文明”一词,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象征早期人类文明的代表,如本课的种姓制度和佛教,让学生感受早期人类文明的共性和多样性。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名称为《古代亚非文明》,下设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个课题。从单元名称来看,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单元中古代埃及的文字、医学、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都是文明的产物。“文明”一词较为抽象,是本单元学生理解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所以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了解以上具体的代表文明成果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何为人类早期文明。 《古代印度》设置“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讲述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进程;第二子目介绍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第三子目介绍佛教的创立以及传播。因此,本课核心立意为“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等文化了解古印度的文明”。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施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通过网络等媒体接触到印度相关信息,感悟其文化的特殊性。但对古代印度的相关史实了解不多,也无法认识其独特的文明。学习心理上,此时学生有意记忆、理解记忆逐渐增强,学习态度容易被调动起来。但他们的认知、兴趣、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形象思维仍占据较大比重,故仍需设置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材料,如漫画、地图、图片、时间轴等。因此,本课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考古发现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古代亚非文明。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从哈拉帕印章、梵天雕塑以及阿育王寺的舍利子等文物了解印度代表文明;从地图、时间轴等教学材料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脉络。(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漫画、地图、图片了解古印度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中,创造了诸如宗教、制度、数字、建筑等方面的文明成果,特别是种姓制度和佛教。(唯物史观) (3)通过认识古代印度文明的成就,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尊重世界各文明的多样性,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深远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漫画、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两张文物图片导入新课 1.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其学习兴趣。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哈拉帕印章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印度的面纱,顺势导入第一环节。 一、为什么哈拉帕印章的发现引起轰动? 哈拉帕文化与古印度文明有何关系? 为什么哈拉帕印章的发现引起轰动? 问题设置: 哈拉帕印章【文物档案】 出土地点: 制造时期: 印章文字: 其他信息: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哈拉帕印章并结合书本内容填写相关信息。在“出土地点”引入世界地图,设置问题让学生知晓古代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并提出疑问“这些文明有哪些共同点?”以此启发学生发现他们都是大河文明。材料2展示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