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摩擦生热》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确立的依据 】 1.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核心概念 四、能的转化 (2)学习内容4.1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5~6 年级①知道动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等都是能的形式,了解这些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3)内容要求科学观念: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等,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科学思维:能简单解释能的转化现象。 科学探究:能设计并实施调查活动,说明能的转化现象。 态度责任:能感受自然界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奇妙之处。 2. 教材分析 《摩擦生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六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以古人摩擦生热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摩擦生热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试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先展现了一幅古人摩擦生热图,意在提示学生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摩擦生热,文字提示“按集有关古人利用火的资料,了解摩擦生热的方法”意在提示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为课堂深入研究做好准备。文字提示了本课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体现开放性的特点。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通过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古人摩擦生热的道理了解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通过交流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能量的转化。第三部分自由活动。首先通过交流能量转化现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引导学生对摩擦生热现象的负面影响展开研讨,列举事实。闸述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其次以“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为引领。将研究的重点从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转移到机械能与其他能量间的转化。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是多途径、多方位的。为学生理解无处不在的能量及能量的转化做好铺垫。第四部分拓展活动,主要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古代人用火的方法和历史,拓展探究空间,感受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本课通过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现摩擦生热的原理。在交流研讨中认识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是多途径、多方位的,在课后拓展延伸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 学情分析 摩擦生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神秘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在学习时采用了多视频讲解和动手操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探究的过程,都融入了小组合作的理念,以培养学生提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另外学生在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思维可能受限,需要多启发多鼓励,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习目标 】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摩擦生热的原理作假设性的解释。(科学观念) 2.了解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声能等。(科学观念) 3.能设计实验方案,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实验探究摩擦生热的过程。(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4.能用机械能转化成热能或者其他能量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科学思维) 5.乐于讨论和发言,愿意合作和交流,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了解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声能等。能设计实验方案,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实验探究摩擦生热的过程。 【评价任务】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