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95580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总结提升(一)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9次 大小:12189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第一,学生,学案,提升,总结
  • cover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总结提升(一) 一、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西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世卿世禄制 秦朝 创设三公九卿制,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 推行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汉朝 设立中外朝制度,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郡国并行;推恩令;刺史 创设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后期出现问题 二、先秦至秦汉时期统治思想的演变 1.商朝的天命思想 商朝时期,天命思想盛行,商人作重大决策时都要占卜天命。天命思想是生产力落后和敬畏大自然的产物。 2.周朝的宗法思想 周朝以宗法血缘作为分配和继承政治权力的依据,宗法思想盛行,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中国社会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战国的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主张富国强兵、依法治国、专制集权,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社会现实,受到各个诸侯国统治者的推崇。但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二世而亡,引发了人们对法家思想的反思。 4.汉代的儒家思想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汉武帝尊崇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乃至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 1.大一统的观念认同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观念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此以后,“大一统”观念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2.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 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帝。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地实施。 3.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 秦汉时期是一个由文化多元逐渐走向文化相对统一的时期。秦汉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汉代以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家思想被用来作为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价值体系形成了。 1.分封制下的权力分配 周天子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的诸侯拥有较大自主权。 虽然分封制下的诸侯对周王负有一系列义务,但诸侯同时享有再次分封、设置封地内官员等一系列的权力,拥有较大的自主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西周后期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的现象。 典例 (2023·秦皇岛高一阶段练习)文字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动。西周时期,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权和对文字的解释权,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周天子旨在(  ) A.确立君主集权 B.强化祭祀活动 C.构建政治认同 D.统一全国文字 2.诸子百家思想异同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他们重构社会秩序的时代追求基本一致。 诸子百家因阶级立场等因素的不同,各自提出了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具体思想主张有何差异,其目的基本一致,都是试图用自己的理论重构社会秩序。 典例 (2022·宁乡高二期末)百家争鸣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中央集权。其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  ) A.恢复周礼 B.建立君主专制 C.维护统一 D.重建社会秩序 3.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 君主专制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中央集权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