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 躯体运动的调节 本节重点: 牵张反射的类型、反射弧特点、生理意义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的功能 小脑的作用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中枢部位。脊髓可完成最基本的躯体运动反射,即牵张反射。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α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γ运动神经元 2.牵张反射的过程 感受器与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中。 3.反射弧的特点: (二)牵张反射 1.定义: 是人体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该肌肉的收缩。 熟悉! (1)肌紧张 定义: 指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生理作用: 它对保持躯体姿势有重要作用,是姿势反射和躯体运动的基础。 临床意义: 肌紧张减弱或消失,提示反射的传入、传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枢的损伤;肌紧张增强则提示高位脑中枢发生病变。 2.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熟悉! (2)腱反射 定义: 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临床意义: 常用作检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情况。 例:膝跳反射 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内的梭内肌。高位脑中枢的神经冲动不时传给γ运动神经元,使γ运动神经元经常发放冲动,引起梭内肌收缩,提高肌梭的敏感性,增加传入冲动,使肌紧张增强,这一反射途径称γ环路。 γ环路: (三)脊休克 定义和原因: 是离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脑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而表现为无反应状态。 恢复: 过一段时间后,暂时丧失的反射活动。脊休克后反射活动的恢复,并不是被切断的神经纤维接通,而是脊髓自身反射功能的表现。 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脊髓可以独立完成某些反射活动。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部位: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延髓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主要作用: 通过下行网状脊髓束,兴奋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加强γ环路的活动。 图 部位: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等。 (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主要作用: 通过下行的网状脊髓束抑制脊髓前角的γ运动神经元,减弱γ环路的活动。 (三)去大脑僵直 定义: 图 原因: 抑制区活动明显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地占了优势,以至伸肌紧张明显加强,造成了僵直现象。 临床上病人出现头后仰、上下肢僵硬伸直等类似动物去大脑僵直的现象,这是脑干严重损伤的信号。 (1)维持身体平衡 是前庭小脑的功能。 (2)调节肌紧张 是脊髓小脑的功能。 (3)协调随意运动 是大脑小脑的主要功能。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熟悉!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纹状体。 是控制肌紧张,调节和稳定随意运动。 组成: 主要功能: 基底核损伤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类: 一类表现为运动过少而肌紧张增强,例如帕金森病(Parlinson disease),主要症状有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常出现静止性震颤(多见于手部)等。 另一类表现为运动过多而肌紧张降低,例如舞蹈病(chorea)。舞蹈病患者主要表现出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主要在中央前回 它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征: 1、交叉性控制; 2、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安排,但头面部运动区的安排仍是正立的; 3、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部位: 指由大脑皮层运动区发出,经内囊、延髓锥体而下行到脊髓的管理对侧躯体运动的传导束,包括:皮层脊髓束(锥体束)和皮层脑干束。 主要功能 发动随意运动。 (二)锥体系 (三)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运动皮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