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任务二 术后病人的护理 术 后 评 估 内 容 术中病情:手术类型和麻醉方式、手术经过情况(出血及输血、输液情况、安置引流管情况)。 术后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反射、感觉、运动、伤口和引流情况、排尿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体温:术后24小时内,每4小时测体温1次。 术后病人体温升高至38℃左右,2-3日可恢复正常(吸收热)。 心理状况———情绪反应 术后常见的不适 疼痛:24h内最剧烈 恶心、呕吐:麻醉反应多见 腹胀: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缓解。 尿潴留:若术后6-8h未自行排尿,下腹部耻骨上区叩诊浊音,可诊断。 呃逆:术后8-12h内发生,膈神经受刺激引起。 护理诊断及目标 1、清理呼吸道无效———保持呼吸道通畅 2、体液不足———恢复正常 3、营养失衡:低于机体需要量———补充营养 4、舒适的改变———增加舒适感 5、活动无耐力———对症处理 6、焦虑———适当心理支持 7、潜在并发症———减小发生几率,及时发现处理 8、知识缺乏———了解相关知识 9、其他常见护理诊断———对症处理 术后护理措施 (一)病人的搬移及卧位 1、平稳移动,减少震动,不要压迫手术部位,保护各类管道的畅通。 2、卧位: 全麻未清醒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 蛛网膜下腔麻醉病人:去枕平卧6-8h。 硬膜外麻醉病人:去枕平卧4-6h。 颅脑手术后,病人清醒无休克者:头高斜坡卧位。 颈、胸、腹部病人:半卧位 骨科手术病人:硬板床 (二)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 血压:中、小手术每小时测血压一次;大手术或有内出血倾向者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病情平稳后改为1-2小时测一次。 体温:术后3日内,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以后一日2次。 脉搏:与体温变化、血容量变化和心功能变化有关。 呼吸:随体温变化、受胸腹带包扎过紧影响,也与肺部感染和ARDS有关。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深呼吸+有效咳嗽 (三)饮食和输液 1、非消化道手术 2、消化道手术:术后24-48h禁食,第3-4日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先流质后渐为软食或普食。 (四)鼓励早期活动 (五)切口及引流管护理 切口的观察:愈合情况、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污染、感染。 切口愈合分为甲、乙、丙三级。 拆线时间:依年龄、切口部位、局部血液供应情况而定。 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妥善固定,防止受压、扭曲、折叠和脱落。 观察引流液的色、质和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术后疼痛的护理 疼痛的观察与评估:包括时间、部位、性质、强度。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移动所致的牵拉痛。 翻身、深呼吸或咳嗽时,应用手按压伤口部位。 指导病人利用非药物措施止痛。 医护人员进行使疼痛加重的操作时应适当使用止痛剂。 药物止痛。 术后发热的护理 发热原因分析:外科手术热(术后3天内,一般不超过38.5℃)、感染等因素。 针对发热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降温的护理: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充足的液体摄入。 及时更换潮湿的衣裤、床单等。 术后恶心、呕吐的护理 观察恶心、呕吐的时间、色、质、量,并做好记录。 采取合适的体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遵医嘱给予镇静、镇吐药物。 术后腹胀的护理 分析腹胀的原因:胃肠道功能受抑制、肠麻痹、机械性肠梗阻。 持续胃肠减压、肛管排气。 鼓励病人早期活动。 非肠道手术者可使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 机械性肠梗阻者,严密观察下非手术治疗,如不缓解,应在完善的术前准备后再次手术。 术后尿潴留的护理 心理护理。 为病人提供适合的排尿环境。 无禁忌时可协助病人坐位或站立排尿。 帮助病人建立排尿反射:听流水声、下腹部热敷、按摩等方法。 遵医嘱给予药物协助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