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28098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60191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PPT,26张,课件,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11课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面对山水之美,陶弘景忍不住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慨,并提笔成章分享给友人;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则记下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守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感悟作者在逆境中达观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1.借助朗读;理解文意,掌握重要的字词含义 2.赏析优美的词句,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鉴赏力 3.感悟作者在逆境中达观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体知识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观看“苏轼人生轨迹图”视频 苏轼(1037-1101)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豪放派代表。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月夜 游·月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院子里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游·月夜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只是 感·月夜 夜游的原因是: 写景的一句是: 抒发感慨的是: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议论 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作用:衬托作者显示从容的心境。 感·月夜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 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探·月夜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清明澄澈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赏析描绘月色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探·月夜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侧面描写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探·月夜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