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143020

2.7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课件)-中职《药理学基础》同步教学(武汉大学出版社)(共20张PPT)

日期:2025-02-04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3487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药理学基础,20张,出版社,大学,武汉,教学
  • cover
(课件网) 第七节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一、抗真菌药 真菌感染一般分为两类: 表浅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口腔、阴道黏膜等部位。 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危害性大,常可危及生命。 第七节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一、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 需静脉给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膜炎时需鞘内注射。 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荚膜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粗球孢子菌等均有较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静脉滴注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口服仅用于肠道真菌感染;局部应用治疗表浅真菌感染。 不良反应常见寒战、头痛、发热、呕吐、贫血、低血压、低血钾、低血镁、血栓性静脉炎、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制霉菌素 抗真菌作用和机制与两性霉素B相似,可用于防治消化道念珠菌感染,局部用药可治疗口腔、皮肤、阴道念珠菌感染。注射给药毒性大,口服给药吸收少,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 第七节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一、抗真菌药 唑类抗真菌药 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咪唑类包括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益康性等,酮康唑等可作为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首选药;三唑类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可作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 本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能选择性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内重要物质外漏而使真菌死亡。 克霉唑 为广谱抗真菌药,对深部真菌作用不及两性霉素B,口服吸收差,不良反应多,目前仅局部用药治疗各种表浅部真菌感染。 咪康唑 为广谱抗真菌药,口服吸收差,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多。主要局部用药治疗皮肤、黏膜、指(趾)甲真菌感染。皮肤和黏膜不易吸收,无明显不良反应。 第七节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二、抗病毒药 阿昔洛韦 是人工合成的核苷类抗DNA病毒药,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之一,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EB病毒等其他疱疹病毒有效。 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临床用于皮肤和黏膜感染、角膜炎、生殖器疱疹等,也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不良反应少,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功能紊乱、头痛和斑疹。静脉给药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可逆性肾功能紊乱等。 利巴韦林 为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DNA和RNA病毒有效。 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鼻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腺病毒肺炎、甲型肝炎、疱疹、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可出现口干、腹泻、头痛、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动物实验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 第七节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二、抗病毒药 金刚烷胺 能特异性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干扰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抑制病毒脱壳和释放。 临床用于甲型流感的防治,对乙型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疱病毒、腮腺炎病毒无效,还可用于治疗震颤性麻痹。 阿糖腺苷 对多种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痘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临床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新生儿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艾滋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等。局部应用治疗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本品毒性较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也常见胃肠道反应,现已较少应用。 第八节 抗结核病药 WHO估计全球每年发病人数约800万人(特别是HIV高发地区TB发病率高)。 全国约有5.5亿人感染结核菌,现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50万,其中具有传染性的病人150万。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结核病死亡率呈稳定下降,但仍然很高,目前每年约有12万人死于结核病,传染病死亡中有2/3是由结核病引起的。 第八节 抗结核病药 第一线抗结核药 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