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机体方面的因素,如病人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精神状态、病理状态等。 药物方面的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剂量和剂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等。 各种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目的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 1.儿童:儿童生理功能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别,年龄越小,差别越大。 2.老人:老人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肝脏代谢功能、肾脏排泄功能降低。 (二)性别 妇女的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有所不同,用药时应适当考虑。如在月经期和妊娠期禁用泻药和抗凝血药,妊娠早期禁用抗代谢药和激素药等已知的致畸药物。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三)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的差异导致机体内酶及蛋白质的含量、性质及活性的差异,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明显影响药物效应。 (四)病理状态 病理因素能改变机体处理药物的能力,并影响机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如阿司匹林仅可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无影响。肾功能不全者,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减慢,半衰期延长,可发生积蓄性中毒。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五)心理因素 病人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积极、乐观、主动配合医生治疗的心理状态能够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而消极、失望、悲观的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六)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1.耐受性和耐药性:耐受性是指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要达到原有反应必须增加剂量。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又称抗药性。 2.依赖性和停药症状:药物滥用,特别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滥用易引起依赖性,应用时应严格依法管理。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或称为停药综合征。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剂量 1.无效量 2.最小有效量:药物开始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 3.最大治疗量(极量):是指能产生最大效应而不引起中毒的剂量。 4.常用量 5.最小中毒量:指超过极量,血药浓度继续升高,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 6.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一般此范围越大,用药越安全。 7.治疗指数是指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可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指数越大,安全性越大。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剂量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二)剂型和给药途径 同种药物不同剂型,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作用强度、持续时间,如注射给药一般较口服给药起效快,作用显著;甚至还会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如硫酸镁内服可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解痉、镇静和抗高血压的作用。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三)给药方法 1.给药时间:饭前、饭后、睡前、发作时等。 2.给药间隔:根据药物半衰期、病情程度、代谢情况而调整。 3.疗程:视疾病、病情而定。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四)药物的相互作用 1.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是指药物在体外配伍时能发生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可能引起药物疗效降低,毒性增加称为配伍禁忌,如10%葡萄糖注射液(pH3.2~5.5)和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pH9.5~11.0)混合后,磺胺嘧啶可析出结晶,静脉给药有可能造成栓塞。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四)药物的相互作用 2.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 一是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