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2 交流与互补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2019年4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西部地区又推上了开放的前沿。其中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劳动力匮乏 B.水资源丰富 C.矿产资源丰富 D.资金、技术不足 2.下图是我某地区简图,甲地降水量及其该地区降水分布的根本原因可能是( ) A.200mm以下,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B.400mm以下,受海陆因素的影响 C.800mm以下,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D.1600mm以下,受植被因素的影响 读“我国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从景观特征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自西向东依次为( ) A.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B.草原→荒漠→荒漠草原 C.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影响这种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植被 C.土壤 D.地形 5.“西气东输”是指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 ) A.四川盆地 B.华北和东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珠江三角洲 有学者按自然地理特征,将中国分成如图所示的四块区域,并分别命名为“金色中国”“银色中国”“绿色中国”和“黄色中国”。读图,回答问题。 6.有关各区域地理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中国”———草原广袤,牛羊成群 B.“银色中国”———沃野千里,绿树成荫 C.“金色中国”———茫茫戈壁,黄沙漫漫 D.“黄色中国”———地势高耸,冰川广布 7.四块区域的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黄色中国”的传统民居窑洞———黄土广布、深厚且具有直立性 B.“金色中国”的坎儿井———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C.“银色中国”的内外交通不便———河网密布,著名的水乡 D.“绿色中国”的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到三熟———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如图,塞罕坝(北纬 41°35′—42°40′)林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范例,“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如今为京津冀地区建起了一道神奇的生态走廊。据此回答下列题。 8.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塞罕坝位于我国的( ) A.西部地区 B.东部地区 C.中部地区 D.东北地区 9.塞罕坝林区典型原生树种是樟子松,其生长习性应该是( ) ①耐湿热 ②耐寒 ③耐干旱 ④耐贫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为了改变一些地区的资源短缺状况,我国实施了自然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四大工程。据此完成下列题: 10.四大工程应对的我国资源问题是( ) A.总量丰富 B.种类齐全 C.人均占有量低 D.空间分布不均 11.针对影响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我国实施的跨区域调配工程是( ) A.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 C.北煤南运 D.西电东送 12.我国最大的沙漠的是( ) A.毛乌素沙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撒哈拉沙漠 D.巴丹吉林沙漠 13.上海至成都的沿江高铁(沪渝蓉高铁)2022年开启全面大建设,带动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经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沿途可见地势崎岖,石林广布 ③途经川、渝、鄂、皖、苏、沪等省市 ④途径省区均位于黄河沿岸,经济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川气东送工程(下图所示)是我国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输送工程。该工程能( ) ①根治东部地区环境污染 ②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 ③促进川渝地区经济发展 ④改变资源空间分布状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填空题 15. 为了改变一些地区的资源短缺状况,我国实施了自然资源的 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就是把 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调往能源相对短缺的 地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