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九章 感觉器 第一节 视器 第二节 前庭蜗器 第三节 皮肤 第二节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又称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3部分。外耳和中耳是收集和传导声波的装置;内耳有听觉感受器和位置觉感受器。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 (一)耳郭 耳郭位于头部两侧,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覆盖皮肤。耳郭的下部只含有结缔组织和脂肪,称耳垂,是临床采血的部位。耳郭外侧面中部有一孔,称外耳门,向内与外耳道相续,外耳门前方的隆起称耳屏。 (二)外耳道 外耳道是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略呈S形的弯曲管道,管壁以弹性软骨和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皮肤。 外耳道成人长约2.5cm。外侧1/3段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部,检查成人外耳道和鼓膜时,需将耳郭拉向后上方,使外耳道变直以便观察。 幼儿外耳道骨部和软骨尚未发育完全,故外耳道短而平直,且其位置接近水平,故检查鼓膜时,须将耳郭拉向后下方。 (三)鼓膜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呈倾斜位,与外耳道下壁构成约45°角,故外耳道的下壁较上壁略长。 鼓膜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锤骨柄末端附着于其内面。 鼓膜上约1/4的三角形区域薄而松弛,称为松弛部,下3/4为紧张部,其前下方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二、中耳 中耳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是传导声波的主要部分。 (一)鼓室 鼓室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含气小腔,内有3块听小骨,由外至内依次是锤骨、砧骨和镫骨,它们互相以关节连接成链,称听骨链,连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 鼓室可分为6个壁: 1.上壁为鼓室盖,也称盖壁,为一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骨板。 2.下壁为静脉壁,是分隔鼓室和颈静脉窝的薄层骨板。 3.前壁为颈动脉壁,为分隔鼓室和颈内动脉的薄骨板,其上部有咽鼓管的开口。 4.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由此向后连于乳突小房。 5.外侧壁为鼓膜壁,主要由骨膜构成。 6.内侧壁是内耳的外侧壁,也叫迷路壁。 (二)咽鼓管 咽鼓管是连通鼻咽部与鼓室的管道,以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的侧壁。平时咽鼓管咽口呈闭合状态,当吞咽或尽力张口时开放,空气进入鼓室,使鼓室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以便鼓膜振动。 幼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腔径也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三)乳突小房 乳突小房是位于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小腔彼此相连。 乳突小房内衬以黏膜,且与鼓室的黏膜相延续,故可因中耳炎而感染引起乳突炎。 三、内耳 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是前庭器的主要部分。 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两者之间的间隙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位、听觉感受器即位于膜迷路内。 (一)骨迷路 骨迷路可分为3个部分: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二)膜迷路 膜迷路由后外向前内也分为3个部分,即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 (三)声波的传导途径 第三节 皮肤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于全身的表面,总面积为1.2~2.0m2 ,分为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结构复杂,具有保护、感受刺激、吸收、分泌、调节体温及参与物质代谢等多种功能。此外,皮肤还参与免疫应答,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皮肤的解构 (二)皮肤的附属器 一、皮肤的结构 (一)表皮 (二)真皮 (三)皮下组织 (一)表皮 表皮位于皮肤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组成。上皮细胞间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5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二)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 1.乳头层:较薄,位于真皮浅层,紧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