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51310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4180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浣溪沙 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作者简介 本词选自《二晏词笺注》。 “浣溪沙”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一般情况下,上下片各三个七字句,共四十二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晏殊一生显达,生活富贵闲适,其词作不外感事伤怀、相思离别、男女爱情之类。这首词大约作于宴饮歌乐之后,透露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 创作背景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原词 注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修辞:对仗工整。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 诗词赏析 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主旨点睛 此词巧用意象,构思曲折精巧,而又自然流畅。 词人触景感怀,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语言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含蓄深沉。 作品特色 采桑子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者简介 这组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安徽颍州西湖时所作。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移知颍州。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从43岁至颍州到65岁归颍定居,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纪游写景的组词《采桑子十首》。 创作背景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棹:桨。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 原词 注释 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全词之眼。“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出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泛舟西湖的欢乐情调表现了出来,“隐隐”和“处处”写出了轻舟的流动感。 下片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