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157625

2.4体温稳定的调节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10-30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52280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2024,必修,选择性,苏教版,生物,学期
  • cover
(课件网)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发热(发烧)的经历。当发热初始,体温稍高时,父母会让我们注意休息,多喝水,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能力使体温恢复正常;当高烧不退的时候,医生会通过相应的检查,明确病因,对症下药。其中,测量体温是医生诊疗的基本步骤之一。那么,人体各部位的温度都一样吗? 第四节 体温稳定的调节 积极思维:人体各部位的温度都一样吗? 事实: 1.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完全一样。在研究体温时,通常将人体分为核心部位和表层部位。核心部位的温度称为体核体温,表层部位的温度称为体壳体温(如图)。 事实: 2.人体表层部位温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环境温度为23℃时,人的皮肤温度分别为:足部约27℃,手部约30℃,躯干部约32℃,额部约33℃。环境温度为35℃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缩小。而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变大。 事实: 3.研究表明,体核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很小,即体核体温是相对稳定的。例如,肝部约为38℃,脑部约为38℃,直肠部约为37.5℃。 注: ①人体体壳温度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 ②人体体核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一、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一、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1、体温: 人体体核部位的平均温度(37℃左右); 2、体温常用测量部位: 直肠、口腔和腋窝,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核体温; 3、人体的产热 (1)热量来源: ①主要来源: ②反射性产热:战栗; ③行为性产热:运动等; 由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细胞代谢时产生; (2)基础状态: 受试者禁食12h后,在室温20-25℃的环境中处于清醒、静卧、精神放松的状态; (3)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它能满足所有器官生命活动时的最低能量需求; (4)产热器官 组织器官 重量 (占体重的百分比) 产热量(占机体部产热量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 运动或劳动 脑 2.5% 16% 3% 内脏 34% 56% 22% 骨骼肌 40% 18% 73% 其他 23.5% 10% 2% 几种组织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产热量 (4)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下: 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产热; 运动状态下: 主要通过骨骼肌产热; 4、人体的散热 ②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表温度时,汗腺的分泌量增加,汗液的蒸发就成为主要的散热途径; (1)人体的散热器官: (2)散热方式: ①当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大部分体热可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发散到外界; 皮肤(主要) ③其他散热途径:呼气、排尿、排便等; 辐射: 热量穿过空气或真空的运动叫辐射。温度较高的物体表面发射红外线,由温度较低的物体接受。在室温为25℃的舒适环境下,哺乳动物的皮肤温度约为32℃,这种温差足够大,足以使大部分热量以辐射的形式散失。如果周围温度接近体温时,则辐射作用丧失。 热量从一物体直接传递到另一物体叫传导,但空气是不良热导体,人在空气中活动,传导不是主要的散热方法。 传导: 对流: 热量随空气流动而传播叫对流。皮肤周围空气由于辐射结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过来,带走热量。 (3)皮肤温度的调节 炎热环境中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皮肤温度升高,散热量增多 寒冷环境中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量减少 1、体温调节的方式: 下丘脑; 大脑皮层; 皮肤、黏膜、内脏器官; 一、体温稳定的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2、温度感受器分布: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感觉中枢: 环境温度会影响人体的体温,但无论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正常体温总能维持在 37 ℃左右。那么,人体是怎样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呢? 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 ①外周温度感受器: ②中枢温度感受器: 寒冷环境 下丘脑体温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