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67669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88955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财富,教学设计
  • cover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选择性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是“文化交流与传播”这本教材的最后一课,是整套教材的收官之课,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情怀。本单元侧重于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两课内容联系紧密,旨在培养学生自觉重视并保护相关文化遗产,做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本课共分三个子目,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公约》”“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结合课标要求“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本课聚焦于《世界遗产公约》这一国际视野,介绍世界各国为保护文化遗产采取的多种措施,并着重于中国对遗产的保护,展现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大国担当。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本课以“双墙记”即中国长城与英国哈德良长城的对比分析为主题和线索,通过创设中英两国几乎同时修建长城和同年申遗成功这一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习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树立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所展现的大国担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课共分三个部分:“遗产之名:多元文化的世界阐释”“遗产之魂: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遗产之幸:共同财富的大国守护”,分别学习世界遗产的内涵、长城的遗产价值、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在中英双墙的价值对比中,感悟中国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独特精神价值,生成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学习文化遗产的世界性,自觉树立保护意识。学生情况分析本课属于高二下学期课程,学生已经学完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四册教材,以及《文化交流与传播》前14课内容。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相应的历史学科素养,能够自主分析历史问题,对中外历史知识能够初步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但本课内容仍是学生较为陌生的知识,需要学生建立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与世界遗产的联系,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生成关于世界遗产的内涵、自觉保护世界遗产以及对长城价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世界遗产定义的学习,能了解世界遗产的分类,并对双“墙”的遗产类型做出初步区分;2.通过图片信息、文字和表格材料等进行史料分析,能分析出双“墙”的世界价值,从而以点到面,明确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3.学会以表格形式整合世界各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举措,并借助相关史料,从国家、专家、社会等层面知道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和原则;4.通过对长城价值的解读、以及对中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取得成果的了解,体悟中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所展现出的大国担当,真正感受到保护遗产对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作为世界遗产的“双墙”具有何种价值;如何对世界遗产进行科学保护。教学难点作为世界遗产的“双墙”具有何种价值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视频材料(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双墙记”———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遗产之名:多元文化的世界阐释遗产之魂: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遗产之幸:共同财富的大国守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地图上的细节:通过仔细观察两张地图,发现罗马帝国和秦帝国在北部疆域上的相似点。命运的巧合:1987年,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播放关于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的相关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对两座长城形成初步印象和了解。 1.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