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68124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共57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189450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4课,愚公移山,课件,5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愚公移山 01 课前导读 作者介绍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 汤问》。 作者介绍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 寓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列子》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 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只能幻想借助神的力量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作为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背景材料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寓言小品文章)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02 课文学习 箕(jī)畚(b n)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荷(hè)担 曾(zēng)不若 一厝(cuò) 智叟(s u) 亡(wú)以应 陇(l ng)断 万仞(rèn) 汝(r )魁(kuí)父 穷匮(kuì)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课前导读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jī)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