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77908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 (崔颢)》(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245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三,单元
  • cover
《13.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教学重点: 唐代诗歌《野望》写作背景,诗歌意境和情感主旨。 教学目标: 1.背诵并课后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味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要求: 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诗人如何将自己孤寂的情感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诗人的情感和孤寂、闲适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提出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何为“崔颢后再无‘黄鹤楼’”? 崔颢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他的名气虽然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那么大,但是,他的这首《黄鹤楼》却使李白甘拜下风。 有一次,李白去游览黄鹤楼,由于李白是很有名气的大诗人,听说他要来黄鹤楼,许多人是慕名而来,都想一睹这位大诗人的风采。尤其是文人墨客、地方官员,更是对李白前呼后拥,不离左右。那阵势,就像今天的大明星出场一样的气派。李白啊,早就习惯了这种场面了,你们前呼也好,后拥也好,他无所谓,只是尽情的观赏这黄鹤楼的景色。这里美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他。地方官见时机已到,马上递来笔墨:“先生,请赐诗一首!”李白也正有此意。他接过笔,正要往墙上题诗,突然看见旁边崔颢的这首诗,他的手就停住了,嘴里念念有词,过了片刻,扔下笔,快步地下了黄鹤楼。人们是大惑不解,地方官更是惋惜:“先生,先生,还没题诗呢!”李白头也不回的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他的意思是说,崔颢已经把此处的写绝了,我李白再写也超不过了,因此他就不写了。 黄鹤楼的墙上是题满了诗词,唯独这堵墙,任何诗人都不敢再题诗了,因为谁都不敢说自己能够超过李白啊。听说,直到现在这堵墙还空着呢。 引出崔颢《黄鹤楼》。 黄 鹤 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④历历:分明的样子。 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⑥乡关:故乡。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这座望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