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 “童趣” 唱———花蛤蟆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能用清脆、明亮的声音演唱山东儿歌《花蛤蟆》,正确表现四分休止符与八分休止符。 【教材分析】 《花蛤蟆》是一首流传在山东地区的民间儿歌,二四拍,徵调式。歌曲情绪轻快活泼,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多次出现,形象地表现了蛤蟆灵活的动作,曲调还形象地模仿了蛤蟆清脆的叫声。后十六分音符与装饰音的运用更体现出民间音乐逼真的写实效果,极富童趣。夸张、形象、押韵的歌词,朗朗上口,深受儿童的喜爱。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唱游课学习,识谱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大部分学生善于模仿,节奏感强,能跟着钢琴伴奏唱准旋律音高,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小组合作表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表演能力。此外,孩子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接触过八分休止符,但对于装饰音还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聆听、口琴吹奏、打击乐伴奏、小组合作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各类音乐活动中体验表现歌曲中满池蛤蟆欢乐蹦跳的情景,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情绪。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借鉴“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理念,采用听唱法进行单课时的教学。通过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与节拍,用歌声和动作模仿蛤蟆叫声。学习倚音,上滑音,区别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表现活泼跳跃的情形。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节奏并伴奏,师生旋律接龙解决歌曲主要旋律,唱准附点音符,并通过模唱感知歌曲整体旋律,自主学唱歌曲,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用各种不同表演方式表现歌曲。学生在充分感受的过程中,熟悉歌曲曲调。然后通过师生对唱的形式,运用断、连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初步表现出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特点,从而达到能完整演唱全曲。 【教学目标】 1.感受与欣赏 学生将形成以下学习成果: 1.1.2通过欣赏歌曲《花蛤蟆》,能借助造型、动作、语言等方式与老师同伴分享对音乐形象与情境的联想与想象。 1.2.6在充分的指导下,能借助身体动作对作品中旋律的起伏特征作出反应。 2.表现 2.2.1学会按照音乐的速度与节拍和同伴一起用整齐、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花蛤蟆》。 2.4.1通过模仿学会简单的歌表演、舞蹈基本动作,能按照歌曲节拍与速度开展歌表演并与同伴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清脆、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花蛤蟆》。 【学习难点】 在演唱中能正确表现四分休止符与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观测点 表现标准 评价维度 目标指向 通过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动作表现蛤蟆逗趣的音乐形象与乐曲旋律起伏。 1.感知旋律特点并作出反应的情况。 能一边演唱一边用动作表现旋律起伏及音乐形象。 在老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动作表现旋律上下起伏的特点 通过模仿能用动作表现歌曲的旋律特点。 学业成果 1.1.2 1.2.6 能用轻快活泼的歌声、简单的舞蹈动作、打击乐伴奏表演歌曲 2.通过模仿学会简单的歌表演、舞蹈基本动作,能按照歌曲节拍与速度开展歌表演的情况。 能够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开展唱、奏、舞等综合表演 在老师指导下能与同学用1至2种方式合作表演歌曲。 通过模仿能用1种方式开展歌表演 学业成果 1.1.2 1.2.2 实施建议 根据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一个要点一颗星,觉得能摘得几颗星就在“”里涂上颜色。 等地转换标准 优秀 良好 合格 须努力 5-6颗星 3-4颗星 1-2颗星 0颗星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听音乐《春天的歌》表演进教室。 师生问好。 欣赏歌曲《花蛤蟆》 1.初听歌曲,激发想象。 【设问】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山东民歌,请你边听边思考:歌曲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 2.即兴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 复听乐曲,体验表现。 【设问】今天歌曲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