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11669

4.古代诗歌四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9次 大小:5413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解析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绿水(lù) 碣石(jiē) 沧海(cāng) B.竦峙(chì) 灿烂(càn) 龙标(biāo) C.归雁(yàn) 澹澹(dàn) 潮平(zháo) D.天涯(yá) 洛阳(luò) 夜郎(láng) 2.(易错题)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江春/入/旧年 C.闻道/龙标过/五溪 D.断肠人/在天涯 3.下列对《观沧海》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其弟曹丕、曹植并成为建安文学时期“三曹”。 B.开篇点题,以“观”字统领诗歌全篇,写景抒情,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传达出诗人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C.“日月”“星汉”在海中出没,两个“若”字,实写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气势磅礴, 情景交融。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 情。 4.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初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应读得轻而缓慢。 B.第二句点题,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C.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D.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5.下面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秋天的壮丽画面,作者是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 B.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C.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D.尾联中的“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6.《天净沙 秋思》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7.下列对《天净沙 秋思》《秋词》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简洁勾勒了一个日落的画面,既交待了时间,更衬托了游子的悲哀。 B.《天净沙 秋思》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秋词》则通过描写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 C.《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D.《秋词》一诗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8.从题材看,下列诗歌与下图古诗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黄鹤楼》(崔颢) B.《泊秦淮》(杜牧) C.《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D.《次北固山下》(王湾) 二、情景默写 9.用课文原句填空。 (1)建安年间,曹操登临碣石山,饱览沧海壮景,用“ , ”的诗句描绘出水波荡漾,海岛屹立的画面。(曹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