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16185

10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设计(两课时)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1724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肚子,旅行,教案,设计,课时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设计(两课时) 课题 在牛肚子里旅行 课型 新授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阅读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阅读6) 2.三年级有了正式的习作练习,学生从写话过渡到习作,应避免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要从激趣入手,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2.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话”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有两个语文要素:1.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2.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与童话完美结合。蟋蟀红头和好友青头捉迷藏时,不小心被牛吞进了肚子。危急关头,蟋蟀青头沉着地安慰它,给它出主意,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课文在表达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贴近生活。蟋蟀和牛都是大家熟悉的动物,捉迷藏也是学生经常做的游戏,从生活出发,写大家熟悉的情,读者有亲切感。第二,在平常的生活中出现了不平常的事情蟋蟀被牛吃掉了。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蟋蟀后来怎样了?在这个悬念下,课文不动声色地介绍了牛有四个胃、会反刍的科学知识。这样来,读者就能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收获知识。第三,语言丰富而生动。文中对话大多单独成段,有丰富的提示语,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心情变化,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两幅插图再现了故事中的重要场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友谊。 3.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但是课文中表达的牛有四个胃、牛吃食物时有反刍的现象,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感到新奇,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不一定能理解。因此,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先了解一些关于牛胃的结构和特点的知识。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牛胃的结构,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清楚的了解,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向同伴介绍一下牛胃的结构,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和”等18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咱、答”等13个生字,会写“旅、咱”等13个句生字,认识多音字“答、应、骨、几”。会写“旅行、要好”等18个词语。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取文中信息,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牛吃东西会反刍的现象,并能有条理地说清楚。 评价任务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并认识生字和词语。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的路线图。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七至十八自然段,圈出表现红牛在牛肚子里位置变化的词句。 教学活动设计 一、谈话引入,了解题材 1.板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