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17908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374939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2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入侵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篇评论,谨记这段屈辱的岁月。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学习目标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培养正视历史、热爱和平的情感。 把握述评中史料的特点,感受严谨、缜密的论述语言。 01 03 02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这一天,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震撼人心的评论。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30万。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背景链接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评述等都属于新闻评论。 文体知识 字词学习 宝鼎( ) 国殇( ) 初衷(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矢志( ) 铭记( ) 缅怀( ) 彰显( ) 磅磅( )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dǐnɡ shānɡ zhōnɡ lù cuàn yì dùn shǐ mínɡ miǎn zhānɡ pánɡ bó huán kuì 词语积累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 了极点。人寰,人间。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词语积累 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遁形:隐藏形体。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 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彰显: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 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①):简要概括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②-④):详细介绍当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部分(⑤-⑥):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课文精讲 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语言庄重严肃,富有感染力。 遇难人数 这一句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时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课文精讲 第二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三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