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循环的水 2.2 雨和雪教学设计 【导入】 本节课分为4个部分。 学习目的 ②新知讲解 ③实验 ④课外知识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 教学引入 “雨和雪”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与天气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的猜想,并设计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本课从乌云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和以往学过的知识,猜想假设雨的形成过程,并结合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模拟雨的形成,继而推测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推测出雪的形成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进_步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 二、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 (2)科学思维:能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 (3)探究实践: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 (4)态度责任: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三、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脚架、陶土网、烧杯、小盘子、冰块、水等。 【第二部分:新知讲解】 (图片导入)教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云的成因,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上的云有什么样的特征? 乌云:乌云指天空中黑色的云。因为云层太厚,光线很难透过而呈现黑色。它有一个特点是高度较低。乌云密布预示着将要下雨。 教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云的成因,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上的云有什么样的特征? 学生: 云的高度较低。 图片上的云是黑色的. 教师:你知道它为什么是黑色的吗? 学生:因为云层太厚,阳光很难透过,所以是黑色的。 ··你真爱动脑筋!满天乌云是下雨前的征兆。本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和雪。 教师:提出问题: 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和以往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雨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 ①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光照射形成水蒸气,天空高处很冷,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因为太阳光照射,地面上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0度以上时,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时,就会降落形成雨。 教师:同学们真棒!提出的猜想有理有据!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想研究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要怎么做?我们一起做实验吧 【第三部分:实验】 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步骤: ①将水放入烧杯,烧杯上放一个小盘子。 ②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三脚架上的陶土网上,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三分钟后将冰块放在小盘子上,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使用酒精灯加热时一定要规范操作、注意安全。】 ·实验现象:杯子里起雾了,冒出了“白气”,杯壁出现了小水珠,杯子里出现了云的影子,盘子底上有许多小水珠。水里的气泡越来越多,盘子底的水珠越来越大,好像马上就要掉下来了。水沸腾了,气泡越来越多,盘底的水珠掉落下来,降起了“ 雨 "。 教师:依照“雨”形成的时间顺序,结合我们的假设,用流程图展示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向大家解释雨是怎样形成的。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在云里相互碰撞、合并,变成越来越大的水滴(温度高于0 °C时)。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雨。 【第四部分:课外知识】 ··雪是来自云的小冰晶。寒冷的冬季,低空的气温通常在0 ℃以下,降落的小冰晶不会融化,落到地面就是雪。雪花的形状大多数呈对称的六角形。 雨的形成离不开水的蒸发和凝结,生活中还有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吗?找一找,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