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21600

2.3 重庆岩溶地貌研学之旅-喀斯特地貌 (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日期:2024-05-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1739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2019,教版,地理,高中,重庆
  • cover
———《2.3 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三课,从流水溶蚀与沉积、海浪侵蚀与沉积、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入手,阐述了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教材运用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各种地貌形态,并设置相关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各种地貌的动态形成过程,领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综合思维。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简单过程和结果,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1. 辨识喀斯特地貌景观,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提升区域认知。 2.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分析喀斯特地貌区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提升地理实践力。 【重难点】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特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学习方法】 案例分析法、研学之旅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重庆以大山大水著称,也以大山大水为大美,但这片大地上的精雕细琢,构成今日重庆的独特魅力景观,却是喀斯特的力量。目前,重庆已有3处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南川金佛山,其中喀斯特就占了两处,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是重庆的骄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欣赏它们,了解它们,揭开其神秘面纱。 一、研学目标 研学目标 具体体现 辨识喀斯特地貌景观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探究喀斯特地貌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大规模旅游开发,会对当地的喀斯特地貌产生哪些有利与不利影响?分析喀斯特地貌区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研学准备阶段 1. 规划路线 天生三桥之青龙桥———天福官驿———芙蓉洞 2. 查阅资料 (1)研学地点的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特点 (2)将了解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分为地上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 (3)从喀斯特地貌分为溶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4)喀斯特地貌区的旅游开发、景区管理等情况 三、研学体验与感知 (1)初识喀斯特 1. 重庆武隆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展示并说出图中对应景观的名称,描述该地貌景观的形态特点。(天生桥、天坑、溶洞、石钟乳、石柱、石幔等) 2. 收集资料,整理研学地点没有出现的其他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并展示 峰丛 峰林 孤峰 3. 图片分类展示:将了解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分为地上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 地上喀斯特:溶沟和石芽、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落水洞、天坑、地表钙华堆积。 地下喀斯特:溶洞、石钟乳、石柱、石幔。 (2)探究喀斯特形成过程 1.实地观察思考: (1)结合简介,推测天生三桥的形成原因?天坑的形成过程? (2)芙蓉洞顶部裂隙是否有水滴落?洞内为什么会有地下河?石笋是如何形成的? 2.播放视频《喀斯特地貌形成》 小组展示: 溶洞组: (1)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2)石灰岩层是先决条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碳酸氢成钙。当这种水在地下深处有一定压力时,溶解更甚; (3)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 总结: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H2O]和二氧化碳[C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天坑组:通过沉积与固结成岩作用在地表形成巨厚的石灰岩,丰富的地下水对石灰岩进行溶蚀使其形成大型的地下溶洞,重力作用导致溶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