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欣赏民族管弦乐《丢丢铜仔》,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艺术表现:对比聆听、识读乐谱,记熟第一乐段主旋律。 3.创意实践:能够听辨乐曲结构,用课堂乐器吹奏第二段旋律。 4.文化理解:感受宝岛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乐曲,感受与体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两岸人民感情相连相融”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听出乐曲的主奏乐器,说出1、2段旋律各自的特点及不同情绪。 教学难点: 记熟第一乐段旋律,用课堂乐器吹奏第二段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律动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请你跟我动起来吧。(播放丢丢铜仔歌曲) 2、对比聆听《一只鸟仔》 师:这就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一首台湾民歌,《一只鸟仔》。和我们刚才律动的歌曲在旋律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新授 1、了解《丢丢铜仔》创作来源师:它们都来源于同一首歌曲《丢丢铜仔》,《丢丢铜仔》是一首台湾宜兰民歌,它原流行于台湾宜兰以及附近地区的曲调,后称为“宜兰调”。最初表现为二百多年前,台北山区交通不便,伐木者通过河里的水流,将宜兰地区采伐的木材送到淡水。从淡水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唱成了这首歌曲。歌中“丢丢铜”是象声词,模拟他们经过山洞时听到滴水落地的声音。今天就来欣赏由指挥家赵永山根据台湾童谣《丢丢铜仔》改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丢丢铜仔》。 2、分段聆听 (1)第一乐段 a.师:请你来听一听:第一主旋律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b.模唱第一主旋律,请你调整坐姿,把背挺直,用u来模唱。找到音乐中滴水的声音了吗?对了,就是在有下滑音的这个位置,请你和我加快速度再唱一遍。我们将下滑音这个位置加入丢丢。 c.师:接下来请你听听这段旋律在音乐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还有别的乐器加入吗?加在旋律的什么位置? 师:对了,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三次,在每段乐段的句尾加入了别的乐器,鼓和锣。你能跟随音乐打击身体,加入这条节奏吗?请你来试试吧。(播放音乐生打节奏) (2)第二乐段 1.跟第一乐段音乐相比,第二乐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用课堂乐器葫芦丝吹奏第二乐段主旋律 3.师:你找到音乐中滴水的声音了吗?我们再来听一遍,请同学们跟随音乐,在有滴水处,用自己喜欢的律动表示出来。 (随第二乐段音乐加入自己的律动) (3)引子师:请你听听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模仿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完整聆听 师:让我们完整的欣赏这首民族管弦乐作品。你能准确的听出音乐的顺序,并加入你喜欢的律动吗?我们一起来试试。 三、拓展延伸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还被改编成了合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丢丢铜仔》合唱)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是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演唱的语音语调很有特色,而且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更加说明了我们的民族音乐实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留意并收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 五、下课 课后反思 《丢丢铜仔》,选自《台湾情思—中央民族乐团—丝竹徽音》,是指挥家赵咏山根据台湾民歌《丢丢铜仔》改编的。原乐曲形式为二段式,简短生动,全曲充满律动的趣味。本节课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彻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为依据。本着感知、理解、表演、升华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本节课从风趣幽默的课前律动开始,紧接复习了三年级学唱的《一只鸟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乐曲旋律的聆听、模唱中感受乐曲的情绪以及台北宜兰的风土人情。律动与歌曲的复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乐曲的主调;作品介绍让孩子们通过视频和图片,了解了与作品相关的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