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59743

2023-2024学年特色课程-美术 14.美术-内画(二)课件(25页)

日期:2024-05-09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34287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美术,2023-2024,学年,特色,课程,内画
  • cover
(课件网) 美术-内画(二) --鲁派内画 教学目标 1.了解内画的历史渊源 2.内画的文化特征 3.制作工序 情境导入 内画(鲁派内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 鲁派内画的聚集地是淄博博山,其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是由山东博山籍的内画艺术师毕荣九从北京带入。鲁派内画的特色是能够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然后烘烧形成内画鼻烟壶的瓷釉画,即使盛水画面也毫不受损。鲁派内画的代表作品有《百子图》《百寿图》等,其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层次分明、人物生动传神、动物栩栩如生、工艺技法具有特色。 1.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鲁派内画技艺最初由北京传入。清光绪年间,博山协顺庄的王凤诰在去北京做生意,得知京城艺人周乐元熟稔内画技艺,便多次拜会周乐元,希望可以窥知内画艺术的技法。有一次,王风诰看到了绘制内画的钩形竹笔,了解到了内画的奥妙。于是,他返回博山闭门学艺,反复摸索内画绘制技艺,逐步掌握了内画的一些初步技法,但由于自身不善绘画,所以他并没有在内画艺术上有大的建树。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博山画师毕荣九从王凤诰那里学得内画技艺,他和当地的孙坦普、薛向都等画师经过细心钻研,反复琢磨,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内画技术。画师们结合博山地方艺术尤其是陶瓷艺术的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由此奠定了鲁派内画(博山内画)艺术的基础。 历史渊源 在发展的过程中,博山内画几经起落。从清末到抗战前,鲁派内画经历了其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 历史渊源 抗战时期,艺人四散,内画艺术一度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博山当地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老艺人张文堂、薛京万重整旧业,鲁派内画迎来第二个兴盛时期。 历史渊源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画工艺被严重政治标签化,艺术性受到损害,市场也比较萧条。改革开放后,内画获得较快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李克昌、张广庆、孙即杰、文向君等内画大师的引领下,鲁派内画进入第三个兴盛期。 2.文化特征 鲁派内画作为传统的地方工艺,其传统性的艺术特色与精髓概括下来主要体现“釉”“融”“贵”“满”“妙”五个字上。“釉”是指内画所用的颜料为瓷器上所用的釉彩,利用釉彩在内画壶的壶壁上作画,经过高温烤花固定,克服了内画遇水褪色的弱点,使内画产品更易于收藏和使用;“融”是指鲁派内画鼻烟壶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把博山琉璃的工艺技法与国画、油画等艺术手法融于一体,在构图时还要考虑与壶坯轮廓、材质、色彩等的关系,合理地将内画与内书安置于其中;“贵”是指色料名贵,种类繁多。博山地区盛产琉璃,种类多样,各种色料多达数百种,其中不乏名贵品种,比如映青(水晶料着色的蓝色琉璃)、金红(以赤金为着色料的琉璃)、铺丝(用琉璃料抽丝排成平面)、珐琅、鸡肝石等,用这些色料制成的内画鼻烟壶比较精美,并且体现出鲁派内画艺术的独特性;“满”是指画面构图饱满,线条流畅。 1958年,薛京万发明了内画毛笔,使内画的线条更加灵活、纤细,增强了内画艺术的表现能力,这也是内画题材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内画毛笔得到普及后,鲁派内画开始转为绘制场面更加宏大的作品,将众多人物集中于一壶之内,如李克昌的《洛阳兴殿图》、文向君的《百美图》、孙即杰的《百子图》等,画面人物刻画细微,动物栩栩如生;“妙”是指作者“寓情于景”,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与现代的审美情趣相结合,抒发于作品当中,赋予作品深沉浑厚、隽永含蓄的神韵意境。 3.制作工序 制作工具 鲁派内画的制作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制作步骤 首先是选料,必须选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经过磨制或熔炼吹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