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6642

18《孟子》两章(3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练习+音频)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29682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孟子,两章,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
    (课件网)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两章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注意句子朗读节奏和语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人心所向 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 仁政 少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2、由观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3、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而 攻之而 不胜。夫 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翻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的 内城 外城 围 表顺承 小城 转折,但是 句首发语词 表顺承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这 表判断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攻城: 守方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城墙 表判断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固 锐利 放弃 离开 代城郭 这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粮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不如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 , 亲戚畔之。 翻译: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