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79729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2《红烛》《致云雀》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108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 cover
《红烛》《致云雀》托物言志 一、音乐歌曲导入 二、新诗 三、初读诗歌,赏音乐美 四、品读诗歌,概括要点 五、知人论世,归纳主题 六、作业:写一则札记 新教材::《红烛》《致云雀》托物言志 一、音乐歌曲导入 1.播放《七子之歌·澳门》 音乐响起,一声稚嫩的童音唱起:“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著名诗人闻一多。这首歌拟人化地表达了“失地”这个被迫离开母亲的孩子,受到欺凌和侮辱,想回到母亲怀抱渴望。 2.名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拨开云雾,你会看到满天的阳光。 问:这些名句是哪位名人说的? 明确:雪莱 3.问:闻一多先生的诗《红烛》、雪莱的诗歌《致云雀》和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古体诗和新诗。 二、新诗 新诗,是五四运动前后文人用白话文写就的区别于古典诗歌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中国,曾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朝的诗歌,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巅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到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形式僵化,脱离生活,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新诗革命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的“尝试”———胡适等;新诗的奠基与开创(20年代)———郭沫若等;新诗的规范———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新诗的拓展与创新(30年代)———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新诗的成熟与深化(40年代)———艾青、穆旦与九叶派。 三、初读诗歌,赏音乐美 1.老师范读,诵读示例,学生互读,语气语调节奏。 2.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理解,运用“停连、轻重、高低、快慢、长短”“十字”朗诵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同桌互读,相互点评。 3.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其他同学互相评议。 四、品读诗歌,概括要点 问: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借助物象表达作者志向。 问: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托物言志的手法做具体说明。 明确:《红烛》物为红烛,特点赤红、自焚、流泪,象征了热情赤诚、奉献自己、踏实耕耘、创造光明的品质。 《致云雀》物为云雀,特点欢乐、光明、美丽,象征了追求光明,蔑视地面,向往理想的世界品质。 五、知人论世,归纳主题 助读材料: 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改名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斗士。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代表作《红烛》《死水》。 2.新月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作为重要成员,提倡“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 3.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对祖国家乡的热忱,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4.珀西·比希·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才华横溢,与拜伦、济慈并称于世)、作家、小说家、哲学家、政论作家、改革家。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自由与激进派思想的影响,坚信社会改革才能根除罪恶的社会根源。代表作《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1822年溺水而亡。 5.对雪莱的评价 现代诗人徐志摩:“我实在够不上读他,因为太浓厚伟大了。他的小诗,很轻灵,很微妙,很真挚,很美丽,读的时候,心灵真是颤动起来,犹如看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