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97273

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1404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 cover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分析《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传达的作者的微妙心境。 2.品味《答谢中书书》语言精练且生动和《记承天寺夜游》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特点。 3.理解两篇短文中所描述的意境,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4.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热爱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教学步骤: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预习展示,积累资料。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後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另著有《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则属此类。 (三)了解相关知识。 1.提问:时人称本文作者陶弘景为“山中宰相”,有谁知道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江苏离南京不远的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梁武帝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他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2.提问:标题“答谢中书书”的最后一个字标志着本文的体裁,大家可曾了解这种体裁?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关于“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