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99077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944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八年级,14课,背影,教学设计
  • cover
背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生词,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感知父亲“背影”形象。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体会文章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真情。 5.提高珍爱亲情的意识,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真爱亲情的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生词;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一般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形象。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对人物“背影”的描写,也能使人物形象丰满,这就是大师的技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通过对“背影”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二)背景介绍。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字词学习。 1.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用彩笔画出生字生词。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课文下的注释读准字音,教师巡视,为学生随时提供点拨机会。 3.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学生可能难读的生字。(要求给加点字正确注音。) 奔丧( ) 狼藉( ) 惨淡( ) 典质( ) 赋闲( ) 颓唐( ) 琐屑( ) 亏空( ) 蹒跚( ) 踌躇( )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多媒体显示。)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满院狼藉】指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样子。 【大去之期】指离死亡的时间不远。 (四)预习检测。 1.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预习自测题,学生快速给出答案。 ⑴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有误的是( ) ①奔丧(sàng) ②狼籍(jí) ③惨淡(dàn) ④典质(diǎn) ⑤斌闲(fù) ⑥颓唐(tuí) ⑦琐屑(xiè) ⑧亏空(kōng) ⑨蹒跚(pán shān) ⑩踌躇(chóu chú) ⑵用“祸不单行”和“触目伤———各练习说句话。 2.指名说出答案后,教师简要小结归纳。 明确: ⑴①②⑤⑧(①中的“丧”注音有误,应该读“sāng”;②中的“籍”字形有误,应该是“藉”;⑤中的“斌”字形有误,应该是“赋”;⑧中的“空”注音有误,应该读 “kong”。) ⑵示例:祸不单行:他生意失败,父亲去世,现在儿子又遭了车祸,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触目伤怀:走过一街一巷,有多少景致惹人触目伤怀,步履沉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归纳主旨。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教师指导朗读:用低沉的语调,慢速。) 2.指名回答,其他学生点评,教师评价后归纳。 明确: 《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再次自由地朗读全文,自己试着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2.同桌将各自的作业相互展示,互相交流讨论,形成统一意见。 (思路提示:⑴按情节结构分析: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⑵按行文线索分析:难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 3.指名回答后,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