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99549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练习:作文指导(二)(无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9次 大小:351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练习,指导,作文,中心,突出
  • cover
作文指导(二) 用细节体现中心 写人记叙文的材料选择,根本的原则是围绕中心,一切材料都必须为表现人服务,学生在写作中都或多或少能够注意到。既然是都能够注意到,因此,它不构成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那么关键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写好这些个性化特征呢?简单地说,三个字:新、准、细。“新”就是新颖,不落俗套;“准”就是表现到位,不浮夸,不保守;“细”就是用笔细腻,不粗枝大叶,注重刻画细节。 1.新:新颖是写人记叙文材料选择的第一位要求。如果材料不新颖,落入俗套,即使文笔再好,文章也不会获得好评。怎样才能做到“新”?很简单,就是“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学生文章之所以落入俗套,根本原因是“假”,具体表现在“一抄二借三参考”。“抄”,就是抄作文选,不管老师布置什么文题,总是先翻作文选,感觉差不多,立马抄来。“借”就是借用,有的同学为显示自己的聪明,不是整篇抄作文选,而是有选择的,东借一点西借一点,然后嫁接成篇,这种情况也有的是“借”同学的。“参考”就是参考作文选或同学的习作,这类同学更“聪明”,就是参考人家的故事情节,换人、换地、换时间,编成自己的作文。其实,“一抄二借三参考”的本质就是“抄”,你也抄,他也抄,抄来抄去,把本来不俗的作文就抄俗了,给人感觉就假了。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根本的方法就是写真事。 许多同学可能会说:“我没遇到什么事啊!”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小事,大家习以为常,感觉很平凡,不愿意写到文章里。其实文章需要的正是这些小事。比如写“我的父亲”,有的同学的父亲是农民,那么对他犁田耙地的生活司空见惯吧,没写进文章;扬场撒种经常见到吧,没写进文章;吃饭的时候夹菜的情形经常看到吧,也没写进文章。这些真实的场景都没有写进文章,而假的材料却写进文章,岂不怪哉?还有的同学会说:“这个人没做过这件事啊!”鲁迅先生说得好,写人要“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这就是说我们要让一个人变得完美,就要美化他。怎么美化?就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张三虽然没做过这件事,李四做过,写进文章,把李四写成张三,那张三就做过了。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不假了吗?作品的真和假,其评判依据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实”,只要可能发生,就不假。来看《我的老师》的一个片断: 施老师的眼睛值得夸赞,这明亮的双眸,似乎会说话,不信,你瞧! 随着上课铃声短暂而又急促地响起,施老师走进了教室。刚跨上两步,便站住了,她的眼睛似乎盯着地上什么东西,眉头皱了一下。我好奇地伸长脖子,望了望,哟,那不是被人踩碎的粉笔吗?糟了,今天是我值日,竟没注意到这醒目的白点,我不由得低下了头,等着挨老师的批评。只见老师向写有值日生轮流表的墙角走去,目光一下子落在了我的身上。我像触电般,把头垂得更低了,脸上感到一阵火辣辣的。出乎我意料,施老师并没有严厉斥责,只是用深得让人无法理解的目光扫视全班,似乎想从同学们脸上找出些什么。教室里安静得出奇。这样的沉默足足僵持了一分钟。 这段文字描写的细节是老师发现地面踩碎的粉笔,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但是很少写进作文。作者把这个情节写入作文,更能激起大家对学生生活的回忆,因为真实而更显新颖。 2.准:是写人记叙文材料选择的关键。如果材料不能准确表现人物性格,那么所选的材料不但没用,还显得累赘。比如,有的同学写父亲对自己严格要求,具体描写了父亲抡起棍子暴打自己的情况。你可能会说,这下真实了!是真实了,但你表现的是父亲的严格要求,还是家庭暴力?你选择的这个材料不但达不到美化父亲的目的,还给他抹黑。 我们说写人记叙文的材料选择要准,就是要求材料必须能够充分表现人物性格,不求多,而求精,材料选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