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99564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1266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八年级,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 cover
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积累相关词汇并理解其义。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和通过细节描写来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 把握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熟读课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通过细节描写来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思考。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雨,是最常见的。杜甫喜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苏轼爱夏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辛弃疾赞秋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白居易叹冬雨:“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刘湛秋对“雨的四季”独有情钟。然而,汪曾祺却把雨定格在昆明,那么,“昆明的雨”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二)背景介绍。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10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 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节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三)字词学习。 1.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用彩笔画出本课生字生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 3.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学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 避邪() 鲜腴() 八卦() 篱笆() 釉()晕倒() 吆唤() 暮年() 缅甸()一碟() 细碎() 饱涨()淋湿()苔痕() 密匝() 4.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生词释义,学生做好记录。 【辟邪】避凶。“辟”即“避”。指用佛咒等避免或驱除邪祟。 【鲜腴】新鲜肥美。 【格调】(1)指风度;仪态。(2)指文章的风格。如:格调不高。 【吆喝】大声喊叫或叫卖 【暮年】晚年;老年。 【情味】情调;意味。 【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四)检测预习。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青头菌(jūn) 避邪(xié) 鲜腴(yú) 八卦(ɡuà) B.篱笆(bā) 釉(yòu) 晕倒(yūn) 吆唤(yāo) C.暮年(mò) 缅甸(miǎn)一碟(dié) 细碎(suì) D.饱涨(zhǎnɡ)淋湿(lín) 苔痕(hén) 密匝(zā) 2.用“张目结舌”口头造句。 明确: 1.C(“暮年”的“暮”,正确的读音应该是“mù”。) 2.示例:生命像彩虹,五彩斑斓,抬起头方能欣赏到这令人瞠目结舌的美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2.指名说出结构层次,教师指点归纳。 明确: 第一部分(第①~②自然段):写作者由画画引出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第二部分(第③~⑩自然段):具体写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和事。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二)明确线索。 在文中,作者关注的主体是雨,同时描绘了很多附加元素:雨季的各种菌子、杨梅、仙人掌、缅桂花、木香花,自然物象遍布整篇文章,样样都能勾起他对昆明的怀念,样样都寄托着他对昆明的深情。下着绵绵细雨的、植被茂盛的昆明,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他吟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莲花池畔赏雨,在西南联大吃美味的菌子,听苗家女子卖杨梅发出的娇娇的吆喝声,闻着房东母女送来的带着雨滴的缅桂花,在街边喝小酒看木香花。一枝一叶总关情,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情趣,显示出自己的雅致和逸兴。 作者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而且写了在昆明时所有与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