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00156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3课《《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4047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八年级,23课,《孟子,三章
  • cover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3.理解孟子运用比喻、排比等的说理特点。 4.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5.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 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难点:体会围绕观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流程: 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杼》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孟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后来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提出“仁政”学说,主张行“王道”一统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见证这位伟大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吧。 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二)资料介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三)相关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王道”一统天下。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三、初读课文,清扫障碍。 1.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难度的生词和难理解的词语。 2.学生通读短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相关注释积累词汇。 3.对本课中的生难字词的理解,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出示相关题目。 ⑴理解词义。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人心向背,团结和谐。) ②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郭:外城。环:环绕,这里指包围。) ③池非不深也(古代指城墙外的护城河。) ④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 ⑤委而去之(委:丢弃,放弃。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这里指安居乐业。)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 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至:极点。畔:通“叛”,反对,批判。) ⑵文言现象。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②古今异义 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亲戚: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③一词多义 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指这座城) 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 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委而去之(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表修饰) ④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四、熟读课文,内容分析。 (一)细读全文,理清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第一段:提出论题。“天时”“地利”“人和” 第二段:证明观点。攻城、守城、固国。 第三段:得出结论。得道;失道。 (二)精读全文,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