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02021

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1306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 cover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在本文中的表达效果。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体会愚公的英雄气概,学习愚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这则寓言的神话结尾和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静听。 (附: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2.师述: 这是歌星江涛演唱的一首《愚公移山》,富有诗意的歌词给予了愚公精神的高度评价。那么,愚公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值得“后人感叹”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来探讨什么是愚公精神。 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文体常识。 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寓言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四)字词积累。 1.理解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惩山北之塞(苦于)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⑶指通豫南(通“直”)⑷杂然相许(纷纷的样子;赞同) ⑸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⑹且焉置土石(哪里) ⑺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返”,往返)⑻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⑼固不可彻(通达,改变)⑽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2.文言现象。 ⑴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⑤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⑥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⑵一词多义。 ①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②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 ③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 ④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句末语助,加强语气) ⑤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⑶古今异义。 ①指通豫南 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③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④冀之南,汉之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⑤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⑥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⑦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⑧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⑨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⑩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今义:一种味道。 ⑷词性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