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02025

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4198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 cover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家作品;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感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和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领悟诗歌的意境。 3.整体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语感;学会品析名句,体味诗人的感情。 4.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难点:品析名句,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音乐是艺术的最高极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阅读诗歌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诗歌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词五首》,去感受古诗的魅力吧。 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二)背景介绍。 《饮酒(其五)》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分五路讨伐后秦。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刘裕故作推辞。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三)明确体裁 《饮酒(其五)》是一首五言古诗,朗读节奏为“二三二三”的节奏。 三、学习《饮酒(其五)》。 (一)初读,练习背诵。 1.学生初读原诗,读通读顺,把握节奏韵律,反复练习,然后试背原诗。 2.练习背诵,同桌互相监督,相互指点,交换进行,教师巡视。 3.全班齐背这首诗后,指名试背,学生点评,教师评价效果。 (二)细读,概括主旨。 1.学生细读原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学生再次细读原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概括诗歌主旨。 3.指名概括主旨后,教师小结归纳。 明确: 《饮酒》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三)精读,赏析原诗。 师述: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因为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时,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四、课堂小结,教师概述。 师述: 《饮酒(其五)》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