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0237

《诗四首》复习导学案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8次 大小:170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诗四首,复习,导学案
  • cover
万泉中学“四标”课堂导学案 审阅人:史振泰 主备人:张帆 授课人:蒙强 张帆 黄玲 李长旺 日期:2014.12.22 《诗四首》复习 一.课前展示 王维的单车点缀了大漠孤烟,边塞落日。陶渊明的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悠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 学习目标(树标) 1.背诵诗四首 2.理解诗歌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三.达标训练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下面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 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2.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评析]: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1.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